你知道“大李杜”和“小李杜”分别指谁?
在唐朝历史上,有两个“李杜”,分别是“大李杜”和“小李杜”。
“大李杜”指的是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而“小李杜”指的是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和杜牧。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 。
因为出身原因,李白不能通过科举入仕,只能通过干谒的方式踏入仕途。
公元742年,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举荐下,李白受到唐玄宗的青睐,担任翰林供奉,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没过多久李白厌倦了御用文人的生活,开始纵酒,放浪形骸,最后失宠被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后于公元744年在洛阳遇见了杜甫,随后与杜甫、高适三人同游于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携家人四处避难。
公元757年因参加永王东巡被判罪而流放夜郎。
公元759年经过长期辗转流离,终于重获自由。
公元761年,因病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路歌》后去世
李白一生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只能借酒借诗抒发内心的情感,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诗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朝河南荥阳人,原籍怀州河内,唐朝著名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