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又称“东三省”,为东北清朝末年以后的三个行政区,与地理文化上的东北地区没有关系,只是东北地区其中三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总称不同时期,其名称和范围有所变化。在当代中国,东北三省为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长期以来,其范围不等。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地土肥沃,是农业主产地,适合种植大豆、玉米等作物;吉林以山品出名,辽宁果蔬农杂为经济来源。
辽宁省
辽宁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简称“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全省国土面积14.8万平方公里;

网络图片
辽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已发现各类矿产110种,保有储量列全国前10位的有24种,其中硼、铁、菱镁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
辽宁是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
辽宁省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辽宁地区就有人类劳动、繁衍、生息活动。在营口大石桥南金牛山发现的金牛山人化石及其遗址,距今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在朝阳市喀左县发现的鸽子洞遗址及出土的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遗址,距今有5万年左右。
约在7000年前,辽宁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沈阳新乐遗址和出土的大量器物,显示了辽宁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繁荣景象。朝阳牛河梁 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5500年,从出土的祭坛、积石冢、神庙和女神彩塑头像、玉雕猪龙、彩陶等重要文物得出,这里存在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 文明社会,标志着辽宁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网络图片
夏,禹分九州时,辽宁属于幽州。商代时,属于北方大国--孤竹国。商亡后,箕子东迁,建立箕子朝鲜。
三国时辽东襄平城公孙延家族镇守辽宁和朝鲜半岛。经过公孙延,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渊,公孙恭五代人的经营辽东,不断开辟疆土,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北伐扶余,越海攻东莱。领土扩张后分割辽东郡,辽东王公孙家族238年春被司马懿和高句丽王高位宫降服,纳入魏国直属版图。
东晋名义上被晋朝建制营州所管辖,而实际上经历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等诸多少数民族国家。
645年,唐太宗亲征辽东。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统一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故土,将其纳入安东都护府的管辖。

辽宁是清朝的发祥地,至今遗存下来的沈阳故宫、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历史面貌。1608年4月,努尔哈赤与明边将立碑划界,从此自称为国,边界在今辽宁吉林的交界附近。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御八角殿称汗,建元天命,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在夺取了辽阳后,1621年8月,后金筑辽阳新城,即东京城,迁都于此。1625年3月,后金迁都沈阳,后定名为盛京。
民国时期,为行省制时代。民国初期在辽宁地区设有奉天省,省下辖有道和县。解放战争时期,辽宁的建置基本上是省、市、县三级制。
吉林省
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吉林省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约5~1万年前出现的“寿山仙人洞”、“榆树人”、“安图人”、“青山头人”,是吉林省古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远在舜、禹时代,吉林省境内的古代民族就开始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具有隶属性质的贡纳关系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形成了肃慎、濊貊、东胡、山戎、夫余等各民族地方政权。

网络图片
从先秦开始,吉林就被历代中央政权划入行政区域管辖之下。
在汉朝时,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灭卫满朝鲜设玄菟郡,管辖吉林省东南部。东部和南部的长白、图们、敦化、和龙、汪清、龙井、珲春、延吉等市县,先后属苍海郡、临屯郡、乐浪郡;通化、集安、梅河口、靖宇、白山等市县则先后属真番郡、玄菟郡。这是吉林地区进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
唐朝的渤海及后来的辽、金、元各代也都设立府、州、县。明朝设立都司、卫所。

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清政府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是吉林省建置之始。这一建置的设立,是吉林第一次具有省级建置的雏形,在吉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改称宁古塔将军。公元1673年,于船厂建吉林城,史称“吉林乌拉”(满语译音“沿江”之意),吉林由此得名。公元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居吉林城。公元1757年,宁古塔将军改称吉林将军。自此以后,“吉林”由原来城邑名称扩大为行政区称谓。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正式建制称吉林行省。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简称黑,省会哈尔滨,位于中国最东北部,中国国土的北端与东端均位于省境。因省境北面有黑龙江而得名。

网络图片
黑龙江东部和北部以乌苏里江、黑龙江为界河与俄罗斯为邻,与俄罗斯的水陆边界长约3045公里;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吉林省。黑龙江西部属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北部、东南部为山地,多处平原海拔50~200米。
黑龙江是中国重工业基地,工业门类以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机械、石油、煤炭、木材和高效农牧业、食品工业为主。农业上集约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黑龙江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代肃慎、东胡、秽貊三大族系的部分先民,就已定居在黑龙江地区。
秦以后,在黑龙江地区生息活动的先后有挹娄人、夫余人、鲜卑人、勿吉人和靺鞨人等。
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最盛时辖5京15府62州,地跨今黑龙江东部和南部。定都上京(今宁安)。唐代设忽汗州、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室韦都督府(黑龙江西部)。

网络图片
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定都会宁府(今阿城),直至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金时属上京道管辖,下辖三路,即恤品路、胡里改路、蒲峪路;在两个地区设泰州和肇州。
元设开元路、水达达路,隶属辽阳行省。
清设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管辖黑龙江地区。
1683年12月,清廷决定,划出宁古塔将军(吉林将军)所辖之西北地区,增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将军辖区。
1691年建齐齐哈尔城,1699年黑龙江衙门由墨尔根迁到齐齐哈尔,从此,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的首府,是黑龙江近300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形成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共同守卫东北。这是黑龙江成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并以“黑龙江”命名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1858年和1860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瑷珲和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行政区域大为缩小。
1862年(同治元年)开始,黑龙江将军辖区内取消副都统,相继设立道、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建置。
1900年,江东六十四屯被沙皇俄罗斯武力占领。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4月,清廷对东北地区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从本来设置的将军改设巡抚,为一省之长。实行省、府、县三级体制。在省之下、府之上设立道以为监察区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黑龙江省沿袭清代省、道、县三级体制,共辖龙江、绥兰、黑河3道,省会齐齐哈尔。后增设呼伦道,共为4道,21县,6设治局。当时为吉林省所辖而今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有滨江、依兰2道,18县。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政府逐步收回中东路“附属地”的行政主权。1920年将该区域定为“东省特别区”。1922年东北当局设立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以统一监督节制该区域内的军警、外交、司法各机关。
1924年5月,北京政府批准东省特别区独立于黑龙江、吉林两省区域之外,成为与省并列的特别行政区。 1930年黑龙江省辖42县,11设治局。当时隶属于吉林省今属黑龙江省的有22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