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李清照最有名的词是什么(李清照最经典的十五首诗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8 00:08:28    

提起李清照,我们都会想起“千古第一才女”这个称号,我却不以为然,才女这个称号,只能说明她有才,并不能匹配李清照的成就,我以为,李清照是能和李白杜甫苏轼这些人并肩而立的伟大诗人。下面给大家分享十首李清照最经典的词,从这些词中,我们能感受到李清照并不只是一个“有才的女人”。

李清照,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
她的诗词,既有吟“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也有咏“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
李清照一生坎坷,受尽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48岁还遭受牢狱之灾。
父亲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九年的进士,曾拜苏轼门下学习,名列“苏门后四学士”。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精通文学。
在父母的培养下,李清照养成了温婉且坚强的性格。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反映了她悠闲自在的闺中生活,主要是借自然风光来抒发情感。
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浣溪沙·春景》《点绛唇·蹴(cù)罢秋千》等。
到了后期,经过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原本清新明快的诗词,已充满了凄凉、悲苦之情,如《声声慢·寻寻觅觅》《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醉花阴·重阳》等。


一、《如梦令》
《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整首词通过描绘作者与友人游湖时所见所感的景象,抒发了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全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语言不事雕琢,富有-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里的“沉醉”,并非真的醉态迷离,而是李清照对生活的深深热爱与投入。她沉醉于溪亭日暮的美景,沉醉于与友人的欢聚时光,以至于忘记了归家的路。这种沉醉,是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视,是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词人游玩尽兴后,乘舟而归,却误入荷花深处。这里的“误入”,不是真正的迷失,而是对生活的无畏探索与随性而为。她并不畏惧未知,反而享受这种探险的乐趣,展现了她的率真与活泼。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急于从荷花深处划出,却惊起了滩头栖息的水鸟。这一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诗意,也展现了词人惊慌失措后的兴奋与好奇。



二、《点绛唇》

《点绛唇·蹴罢秋千》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赏析:
李清照的《点绛唇》描写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形象。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点绛唇·闺思】
【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注释】
①“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韦词详见本词之〔讲解〕部分。
②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的“武陵人”及《满庭芳》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③“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这首词以抒情开题,以“一寸”与“千缕”并举,极言愁绪浓密,再移情入景,作景语、情语,以雨催花落衬托。下片由表及里,先描摹玉人慵懒形态,再写她的内心愁苦。“人何处”句,情景交融,点明“愁千缕”的原因,道出无限相思。化用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愁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依”及晏殊《蝶恋花》“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句,并巧出新意,不逊名篇。

赏析:
春天即将过去,一场雨下过,花瓣落了一地,到处都散发着湿漉漉的感伤与无奈。独守闺房的女子看着这般落寞光景,怎能不被勾起心中的凄楚?她幽幽地望着窗外,目送春天渐渐远去。曾经的“归来堂”到处是他们夫妻二人携手相伴的身影:品茗酌酒,赏花望月,读书论诗,创作切磋,把玩藏品,其乐融融。如今空留她与寂寞为伴。

她为春的逝去感伤,更为美好生活的一去不复返感伤;她疼惜春天,更疼惜离开丈夫的自己。屋外的雨声不仅打落了花瓣,更搅扰了她心中的平静。“几点催花雨”,春花禁不住时间的催促,不舍地离开了枝头,零落成泥。无论怎样,春天终要过去,正如那段快乐的时光,是挽留不住的;而女人的容颜也如这春花,终有凋零的一天。
在这场暮春的雨中,有一个纤细女子的款款身影,她裙摆摇曳,怏怏地倚着阑干,默不作声,无法排遣心中的忧愁。几点细雨飘落在她的衣袖上,风将她千丝万缕的愁情吹乱。“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她望向远方,想要看尽那无边的青草,心中不切实际地期待着什么,然而没有结果。
这首伤春之词充满了闺怨,透露了面对离别的无力感,笔到之处,满目凄凉,将愁情宣泄得淋漓尽致。


三、《一剪梅》

一剪梅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周邦彦。
元高拭词注“南吕宫”。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取以为名。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名《玉簟秋》。

一剪梅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相思总是醉人心,雁字回时,薄薄一纸锦书也抵不过心里的人儿。


这首词是写李清照对远游丈夫赵明诚的相思。
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共度10年田园时光后,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赵明诚被任命为莱州太守,两人一个青州,一个莱州。
从前两人一起朝朝暮暮,现在变成她一人独自晨昏,倍感荒凉,思念便在不知不觉间漫延,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悄然间爬上了心头。
在这样一个冷清的秋天,秋月无言,落花寂寞,即使西楼望月,独上兰舟,也只是更添离愁。

花自飘零,水自东流,内心的相思,化作无尽的闲愁。如此情绪,无法消除,才从紧蹙的眉头上下来,又萦上了忧伤的心头。
此词好在语言,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中评:“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


四、《醉花阴》

醉花阴:词牌名。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即冰片。 金兽:兽形铜香炉。 纱橱:纱窗。 东篱:指采菊处。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代 ·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销:一作“消”。
西风:秋风。
比:《花草粹编》等作“似”。黄花:指菊花。鞠,本用菊。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宣和二年,其时,赵明诚出守莱州,李清照居青州。

李清照婚后,因其夫赵明诚远行,居家惆怅而作此。当时有趣闻说:赵归家后读此词,深感佳妙,而意欲胜之,于是自作数首,与清照所作同示友人,说是皆为己作,请友人评点。友人阅后称:只有“人比黄花瘦”这首好!赵闻言大惭,暗自折服。

这首词无一写直言相思,却通过描写词人周围的环境、以及词人的活动,渲染出相思的氛围,最后通过“人比黄花瘦”这一鲜明的形象,写出相思的刻骨销魂。

唐代李治就曾写道: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五、《渔家傲·记梦》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寒梅:此指蜡梅,属蜡梅科。花芳香,外部黄色,内部紫褐色。冬末先叶开花,产于我国各地,是著名的观赏花木。常见写作“腊梅”者,或因其腊月开花的缘故。琼枝腻:梅枝清瘦,着雪而丰腴。腻:肥。

旖旎:柔和美好。

玉人:美人。喻指梅花。

造化:天地、自然界。

玲珑:明澈。

绿蚁:酒的代称。

【赏析】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李清照南渡之后,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在李清照词集中风格独特,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我觉得李清照这首《渔家傲》也是有寄托的,作者在于通过咏梅花讴歌自己美好幸福的婚姻爱情。“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造化偏偏让明月分辉,花相照,花好月圆。这使我们自然联想到赵明诚李清照那神妙离奇的婚姻故事……真是天做良缘,花月相照,花好月圆,婚姻幸福美满。故夫妇两人共同举杯,为明诚得一才华横溢、梅花一般高雅芳洁的词女而干杯,为自己美好幸福的爱情拼得一醉。显然,此词李清照以高格独迥、孤标逸韵、冰清玉洁的梅花自喻。

李清照被评为“婉约词宗”,但她也写豪放词,比如这首《渔家傲·记梦》,豪放处不减苏辛。


六、《武陵春》

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这首词为变格。


《武陵春·春晚》
——宋代 ·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
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说:一作“道”。“尚好”:一作“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拟:准备、打算。轻舟:一作“扁舟”。
舴艋(zé měng)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赏析】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53岁那年,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四处漂泊,尝尽了人生的艰辛,词中将人生的凄苦艰辛写到了极致。

靖康之难后,作者先流寓临安,再流寓金华,丈夫去世了,家没有了,青春年华和幸福生活已成过往,未来只有衰老和孤独,确实“物是人非事事休”。可想而知,当时她愁苦的心情何其沉重。这沉重的心情,一只“舴艋舟”自然是“载不动”了。“载不动”这一描绘,形象而生动,堪称奇绝。

此词上阕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阕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
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七、《永遇乐》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朝·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

落日的光辉,像金子融化了一样,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一轮璧玉似的圆月。昔日的亲人却在哪里?新生的柳叶如烟如雾,一曲幽怨的《梅花落》声响起。春天的影子却在哪里?元宵佳节,天气温暖,谁知道会不会出现风雨?那些往日的朋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约我,我只能婉言谢绝,因为我此时百无聊奈,根本没有游赏的兴致。

恍惚中,我想起了往昔在汴京时的青春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那时候,我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到了那一天,我们可以戴着镶嵌着翡翠宝珠的帽子,带着金丝捻成的雪柳,打扮得非常美丽,好像在互相比赛似的。可是,如今我已年老,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我已经不喜欢在夜间出去了。我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赏析】

这首《永遇乐》,写于李清照晚年寓居临安(今杭州)之时。

《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为作者晚年伤今追昔之作。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全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在帘下听人笑语,是极凄凉之语,唐圭璋《读李清照词札记》中说:“从听人笑语,反映一己之孤独悲哀,默默无言,吞声饮泣,实甚于放声痛哭。”


八、《声声慢》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经典名篇,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读来有一种天地茫茫、人生凄惶之感。

悠悠天地,凄冷寒凉,人在世间,寻寻觅觅,无所归依。天气冷热不定,身体难以适应,只好喝上三两杯淡酒,却也敌不住傍晚急吹的寒风。正伤心之时,一行大雁飞过,却是曾经相识的大雁。上片最后一句,隐藏着词人的深沉的情感,雁是从北往南飞,而词人的家乡故园也在北方,曾经在北方相识的大雁,如今在南地相逢,暗含着家园沦落、往事难追的深悲巨痛。
菊花已经被摧残得憔悴不堪,狼藉满地,还有哪一朵值得摘取欣赏呢。满地狼藉的菊花,也象征着词人沦落不堪的现实生活,家园沦陷,丈夫亡故,漂泊无依,她的人生,也被推荐得憔悴不堪。她一个人呆在窗边,不知道怎样才能挨到天黑,黄昏之时,又下起了细雨,雨打在梧桐叶上,点点滴滴,淅淅沥沥,让人更加心烦意乱,这般光景,又哪里是一个愁了说得清楚呢?
全词百转千回,极具艺术感染力。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九、《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宋 ·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震撼人心,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后两句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这首诗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振聋发聩,溢于言表。

全诗字字铿锵,处处透露出丈夫气盖,让男人都为之汗颜。


十、《蝶恋花

蝶恋花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释】

“四叠《阳关》”二句:《阳关》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此诗和乐后成为送别名曲,反复演唱谓之《阳关三叠》。此言“四叠”,意谓唱了无数次的送别曲。

方寸乱:《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方寸:指心。

东莱:今之山东莱州。曾名掖县。

《蝶恋花》(泪揾征衣脂粉满)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笔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极夸张,却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是一层比一层深入,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外地而作宽解语,能放能淡。所谓善言情者不尽情。令词能够运用这种变幻莫测的笔法是很不容易的。

十一《南歌子》

《南歌子》

——宋·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译文】
天上银河星移斗转,人间夜幕低垂。枕席透出丝丝秋凉,眼泪浸湿了席子。起身解下罗衣,姑且问问:“夜已经到什么时候了?”
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用金线缝成的莲叶也稀疏了。天气如旧时,罗衣如旧时,只有人的心情不似旧时了!

【注释】
南歌子:又名《断肠声》等。一说张衡《南都赋》的“坐南歌兮起郑舞”,当系此调名之来源。而李清照此词之立意,则与又名《肠断声》相合。
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枕簟(diàn):枕头和竹席。滋:增益,加多。
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其”,语助词。
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情怀:心情。旧家:从前。《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十二《南歌子》

《鹧鸪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释义:

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桂花不被收?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十三《小重山》

小重山
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注释】
“春到”句:用五代薛昭蕴同调词之成句。

长门:汉宫名。武帝陈皇后被废谪后,退居长门宫。后因用为失宠后妃居住之地。
些子:少许,一点儿。
碧云:这里指青绿色的团茶。

玉成尘:指茶饼被碾成碎末。

【讲解】
此词之写作背景大致是这样的:

宋崇宁二年(1103 年),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此后,李清照不得不离开汴京回归原籍。至宋崇宁五年(1106 年)春,诏毁《元祐党人碑》,继而赦天下,解除党人一切之禁,李清照遂得以回京。从离京到回京,恰好历时二年,梅开三度。回到汴京的李清照,政治株连之苦得以缓解,原想快快活活地过个春天,不料又蒙受了类似于长门之怨,其况味恰与五代“花间”词人笔下的宫怨词词意相合,所以顺手拈来他人之成句,嵌入己作,借以遣怀。 对于李清照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黄盛璋和王学初二位先生,在其各自的著作中均一再指出:赵明诚不曾“负笈远游”,也没有离京外出做官;后来,笔者又根据新发现的有关史料,提出李清照曾被迫离京的见解;近期,启功先生将自己收藏的赵明诚手泽俯允后学经眼、复职,从而证实其新婚不久的崇宁年间赵氏确在汴京任职……

基于上述人事背景,对此词结拍二句的“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当作如是解——此系李清照从原籍归来,并不是她“招魂”似的呼唤丈夫“快回来呀!”此二句是紧承前文的作者自诉,意谓她已经无可奈何地辜负了三个春天的大好时光,今年这个春天,在她手植江梅乍开还未开遍的时候,自己回到了阔别整整二年的汴京及丈夫身边,心里多么希望好好地过个春天啊!


十四《临江仙》

《临江仙·梅》
李清照〔宋代〕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译文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云簇疏棂,雾迷高阁,春天总是迟迟不来。玉颜憔悴、芳姿瘦损,但是这番惦念、这番折磨又有谁知道呢?只有在夜晚的梦中才能相聚,向阳的梅枝也到了发芽的时节。
梅花风姿清瘦,南楼的羌笛不要吹奏哀怨的曲调。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

十五《如梦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这首小词,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