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百科 >

年中说“年”:中国人“过年”和“春节”分别是从哪个朝代时候开始的?

71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07 12:09:24    

春节也叫“年”,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的?最早大概出现在殷商时期,那个时候年头岁尾,都会有官方的祭神祭祖活动。到了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这就是“年”的雏形。

过年的风俗,是逐渐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年”的概念,在尧舜的时候称为“载”,夏代称为“岁”,商代称为“祀”,周代称为“年”。周代这种叫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当然其中有一些皇帝改过名字,比如唐玄宗时期曾经称为“载”。

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古代并不叫春节,叫元旦。现在所说的“春节”,也就是“过年”的时间,是汉武帝时确立正月为岁首,即正月初一为新年。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又称为“元日”,又因为这一日终于旦,所以称为“元旦”。“元,始也。”“旦,明也。”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那时的“元旦”,和我们现在元旦当然不是同一个概念,现在的元旦是公历节日。

从前的“春节”并不是节日。 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

如果仅从字面上来讲,中国人“过年”的历史很长,至少在三千年以上;过“春节”的历史则刚过百年。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一词,始自中华民国。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七月,民国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大总统呈上一份报告,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次年(一九一四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过年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窗明几净迎接新年,这一习俗在三千年前就奠定了。诗经“豳风”《七月》篇是这样描述的:“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改岁”即过年,烟熏除鼠,修整门窗,一家人在一个干净的房子团聚,辞旧迎新。过年是团圆的日子,这一传统习俗也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诗经《七月》篇:“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家族成员齐聚一堂,羊肉美酒,共祝长辈万寿无疆!

关于“年”,古时候有个传说。相传“年”是一种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所以除夕的前几天又叫“年关”。年最怕响动,最怕火光,所以人们在除夕之夜燃放爆竹驱逐。“年”这种怪兽当然是没有的,它应该是个比拟,就像诗经里的硕鼠并非是指大老鼠;这样说来,这东西又还是存在的。

清自雍正起,每年正月初一皇帝都有“明窗开笔”仪式,这一天,皇帝会饮屠苏酒,提笔写下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新年伊始,祝大家平安喜乐,福寿绵长,岁安春祺,吉祥如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