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长城的修建历程悠久而辉煌,跨越了多个朝代,持续了两千多年。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当时的首都镐京(今西安)已经有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这是关于长城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开始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这一时期的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起来。此次修缮后,长城东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这是俗称的万里长城。至今还有遗迹残存。
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异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公里,总长超过2.1万公里。
长城的修建不仅加强了军事防御能力,还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开发,联结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为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古代,长城还被视为维持王朝统治的生命线,被当作边疆地区的军事要塞。
长城
长城修建的历史悠久,持续了两千多年,对保护农耕地区及调整农耕与游牧社会经济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东起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甘肃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长约12000多华里,因而名为万里长城。长城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