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理论专著。相传黄帝与岐伯、雷官等六臣讨论医学,后世就以“岐黄”作为“中医学”的代名词。其实这部著作,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单纯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医学家们根据自己的医疗经验汇总编纂,因为“黄帝”被尊称为中华的人文始祖,后人就伪托“皇帝”的著作。该书成于战国时期,两汉或更晚时期的学者又作了补充修订,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独立构成,共9卷81篇。
它运用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解释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形成人与自然紧密关联的逻辑理论体系。在解释具体问题时,从脏腑、经脉入手,追本溯源,采用针灸、方剂的办法治疗疾病。“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统一。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体,而“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与人体五脏又相匹配,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相生”,又相制约,就是所谓的“五行相克”。
《黄帝内经》的诞生。宣布了与巫术的彻底决裂。因为商周时期,鬼神的观念占据思想统治地位,人得病之后,求神问鬼、使用巫术驱除病魔已成为惯有的方式。直到春秋末期,进入战国时期,这种错误的做法才被医者果断抛弃。实践中人们渐渐明白,人体的病因根本与鬼神无关。尤其名医扁鹊和《黄帝内经》的众多作家,旗帜鲜明反对以鬼神来治疗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行医的“六不治”,其中之一“信巫不信医者不治”。《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强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这种朴素唯物的科学立场,是后世中医健康发展的哲学立足点。
《黄帝内经》虽然是一部理论著述,但也涉及许多医疗技术方面的先进技能。书中介绍了灌肠技术、水浴疗法和截肢术,还记载了用筒针(中空的针)穿刺释放腹水。这虽然不能从根本治疗腹水,但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后世广为施展应用。它记述了消化系统、血液环流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重要功能,其中不乏科学论断。将血管分为经脉(大血管)、络脉(大血管之分支血管)和孙脉(细小血管),指出血脉运行是人体饮食消化,生成营养精气的一种载体,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黄帝内经》的作家们直接参与了人体解剖的研究,对体表及内脏进行了准确的剖析论断。
它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针灸疗法的奠基之作,成为中华医术发端的理论源头。后世疾病健康的诸多医学论述,无不以《黄帝内经》作为其立论的支撑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