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确定岗位人员数量的方法很有多种,但不同方法有不同适用条件,实践中企业通常情况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测算与修正。
[1]劳动效率测算法。是指根据生产任务和员工的劳动效率以及出勤等因素来计算岗位人数配备的方法,也即根据工作量和劳动定额来计算员工数量配置的方法。实行劳动定额的人员,特别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岗位,都适合用这种方法,具体分根据总任务量定额和根据时间测算两种方法:
人数定额 = 生产任务总量/(员工劳动定额*出勤率)
人数定额 = 生产任务*时间定额/(工作时间*出勤率)
[2]业务数据分析法。指根据企业的历史数据和战略目标,确定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岗位人数。这里的业务数据包括销售收入、利润、市场占有率、人力成本等。具体方法是:
- 根据企业的历史数据(业务数据/每人)及企业发展目标,确定企业短期、中期、长期的员工编制;
- 根据企业的历史数据,将员工数与业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分析方程;再根据企业短期、中期、长期业务发展目标数据,确定人员编制。
[3]预算控制法。指通过人工成本预算控制在岗人数,而不是对某一部门内的某一岗位的具体人数做硬性的规定,也是企业流行的定编方法。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业务目标和岗位设置和员工人数负责,在获得批准的预算范围内,自行决定各岗位的具体人数。由于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并且是与产出密切相关的,因此,预算控制对企业各部门人数的扩展有着严格地约束。
如果进一步,将人工成本预算与业务结果挂钩,则可进一步增加人员数量控制的弹性和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有效性。
人数定额 = 人工成本总额(业务量 * x%)/单位人工成本
[4]业务流程分析法。
- 根据岗位工作量,确定各个岗位单个员工单位时间工作量如单位时间产品、单位时间处理业务等;
- 根据业务流程衔接,结合上一步骤的分析结果,确定各岗位编制人员比例;
- 根据企业总的业务目标,确定单位时间流程中总工作量,从而确定各岗位人员编制。
[5]管理层、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
通过管理层访谈获得以下信息:下属员工工作量、流程的饱满性,员工编制调整建议;并预测其下属员工一定期限之后的流向:提升(部门内和跨部门提升)、轮岗、离职(自愿和非自愿),统计各部门一定期限之后的员工数目。
通过专家访谈获取以下信息:国内所属行业企业和国外所属行业企业中各种岗位类型人员结构信息(包括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等信息)。
[6]人员结构比例确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