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类出现和有人类文明出现是不同的概念,当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语言文化和精神信仰,直到建立规则、形成统治、划分阶级,才算孕育出人类文明。最小单位的文明是以部落形式出现,再大些是民族的文明,然后是国家文明。
黑龙江流域最早出现的文明是东胡族系的祖先,他们以狩猎捕鱼为主,经过一代代的繁衍和分裂,形成鲜卑、肃慎、女真等不同族系文明,而有些像索离、秽貊、韦室、靺鞨、夫余、挹娄、勿吉等族系文明,早就随着岁月更迭湮没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人遗忘了。

目前生活在黑龙江流域这片土地上的民族除了汉族之外,还有鄂伦春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满族等10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的是韦室的后代,有的是肃慎的后代,也有女真的后代,都是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洗礼一代代传承至今的民族,古老而神秘。看到这里想问,一个民族的传承靠的是什么呢?血缘吗?语言?还是文化?我想应该是文化和信仰吧。有共同的语言和认知,有相同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延续的基础。
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依然承袭着祖先渔猎文化的民族是赫哲族,他们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交汇处,以捕鱼为生。除了高山族、塔塔尔族和珞巴族之外,赫哲族的人口是最少的了,全国加起来5000多人,即便如此竟然出了一位红遍亚洲的大明星,是的,就是韩庚,他是真正从白山黑水里走出来的赫哲族小伙儿,今天要讲的就是赫哲族的故事。


01
先秦时期就存在的渔猎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表现在衣食住行、宗教伦理、文学艺术、医药建筑等方面,提起苗族会想起姑娘们头上重重的银饰还有神秘的蛊术;提起藏族就想起虔诚的藏民前往布达拉宫的朝圣之路;提起蒙古族就想到大草原和蒙古包。
赫哲族最显著,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化特点是渔猎文化,以狍子和江鱼为食,以鱼皮做衣服,狍子皮做被子,信奉萨满,相信万物有灵。外界管他们叫“鱼皮鞑子”,前人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生活就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碗里。
据说赫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隋唐时期是他们最辉煌的时代。那时赫哲族称为靺鞨,有七个部落,最大一个部落叫黑水靺鞨,势力范围从同江扩到牡丹江一带。到了唐朝唐玄宗时期,有一次黑水靺鞨的首领带着捕猎的貂皮、水獭和猞猁等珍贵皮毛到长安去朝贡,唐玄宗直接封他做了黑龙江勃力州的刺史。
刺史能够监督和管理地方所有官员,是这个州的一把手,和现在的市长职能差不多,可想当年赫哲族在黑龙江的影响力。随着朝代更迭赫哲族衰败,族人又退回到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重新过起了渔猎生活,抗战时期经历了日本人的大肆屠杀,逃过一劫的有的在深山里被冻死饿死,导致赫哲族人口骤减,如今只剩下这珍贵的五千多人。


02
壮观的捕鱼场面
每年春季江面开江的时候,沿江流域的城市都会举办开江节,感谢大自然的馈赠,祝祷一年风调雨顺。这时候很多人会来到佳木斯,观赏赫哲族壮观的捕鱼现场,吃开江鱼,感受盛大节日的欢乐氛围。赫哲族捕鱼的工具有很多,拉网、圈网、扒网、铃铛网、挂子网和咕咚网等等,都是用树皮和棉麻特制的,每种网都有各自的功能和使用方式。
黑龙江和南方温柔平静的湖水不同,它的流域很宽,有的地方水流湍急,最重要的是北方的江鱼大多体型壮硕,像大马哈鱼、狗鱼这种大型鱼,一条就好几十斤,普通的网可捞不住,需要几个人甚至是几十个人通力合作。通常有6到8人负责划船,船上2个人从上游撒网,岸上还有2个人慢慢放网,这网都是由二三十张网连起来的,几十米长,覆盖面积非常广,等放好位置再把船顺流划回来,运气好的话鱼就被网回来了。第一条被捞上岸的鱼称为头鱼,每年开江节头鱼的拍卖都是热闹的重头戏,不论花落谁家都图个好彩头。

也不是任何季节都适合用拉网捕鱼,赫哲族最了解鱼的活动规律和习惯,他们会根据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捕捞方式。春季刚开江的时候天冷水凉,江面上飘着冰排,鱼躲在稳流的江底不上来,这时候要趁天黑它们浮上来换气的时候捕。夏季炎热,鱼也特别活跃,像胖头、鳊花这种个头大的鱼很容易撞破渔网或者直接跳出来逃走,就得用几片拉网栏挡住河口,不让它们逃。
秋季鱼汛期是捕鱼旺季,农历“白露”过后大马哈鱼就会从海洋游回到江里产卵。大马哈鱼特别神奇,它们出生后要游到海洋里生活,但是一到产卵期必须冒着危险逆游回江里产卵,因为卵只有在江水里才能存活。每个渔民都会把握住这短短一个多月的机会,昼夜捕捞,谁也不舍得在这时候偷懒休息。
大马哈鱼即便体型小也有几十斤,大的几百斤。除此之外,像雅巴沙、鳡鱼、黑鱼、狗鱼等大型食肉鱼都会在这时候成群结队回到江里捕食。尤其鲟鳇鱼,古代这是进贡给皇家的贡品,渔民根本没资格吃,即便到了现在也是价格不菲,谁有幸捕到一条大的,就可以踏踏实实过个好年了,所以秋季是渔民最容易丰收的季节,也是最辛苦的季节。
到了冬季零下好几十度,江面结了厚厚一层冰,只能在冰上凿开窟窿然后下网。赫哲族冬捕是个壮观的名场面,每到渔民作业的时候都有很多观众聚集在江面上等着买冬捕鱼。这时候全凭鱼捕头的经验判断位置,找对了一网能捞上成吨的鱼,找错了那天寒地冻的这么多人就算白忙活了。


03
萨满 古老的宗教文化

信奉萨满教不是赫哲族的专利,生活在黑龙江地区的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等民族都信奉萨满教。这也不是黑龙江的专利,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以及黑龙江、额尔古纳河、伏尔加河流经的俄罗斯、蒙古、芬兰等国家也有民族信奉萨满教。
我们对萨满的概念并不陌生,电影里都看到过,每到大型祭祀活动就会有个穿着五彩斑斓的服饰,带着面具的人出来跳舞,有的电影里称呼他“法师”,有的电影里称为“天神”。在萨满教的文化里,有天神、地狱和人三界,他们认为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皆由鬼神主宰,神灵赐福,鬼魔布祸,所以要在族人中挑选出有特殊体质能够和神灵沟通的人,将神的赐福带给本族,为族人祛灾治病,赶走祸端,这个身份就是萨满。在科学不发达的那些年代,族人都相信萨满就是天神的化身,把他当成信仰,那时候萨满在部落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萨满的服饰包括了神衣、神帽和面具,虽然同信奉萨满,但每个民族派系不同,祭拜的图腾不同,萨满在装扮上也各有不同,尤其面具的样貌更是完全不一样,有的样貌是山神、有的是猎神、还有星神、魔王等等,形态各异。
赫哲族的神帽很有意思,刚领神的萨满,他的神帽头顶是一个铁圈,缀着流苏和琉璃,等晋级之后就可以配上鹿角,级别越高鹿角的数量越多。如果你有机会去参加他们的祭祀活动,看到脑袋上顶着很多鹿角的那个人,一定是他们的大法师。赫哲族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山有山神,水、火、老虎、黑熊、狼、鹰,哪怕是闪电和石头都有神灵,所以他们的图腾非常丰富。上面三张图片里就是他们用鱼皮做的月神、鱼神和鹿神。

04
珍贵的文化遗产
伊玛堪和鱼皮衣

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几千年的历史无法以史料形式保存下来,但他们有一种独特的传播方式,叫做“伊玛堪”。这个“伊玛堪”就好比《荷马史诗》,记录了本族历来的典故和传说,只不过《荷马史诗》由吟游诗人口耳相传之后,被文字记录下来,但赫哲族的“伊玛堪”一直停留在口耳相传中。学习“伊玛堪”的人要背诵“熟记”里面所有的典故,然后用说唱的形式传播给后人听,真的是不折不扣的口耳相传。
早些年会唱“伊玛堪”的赫哲族人很多,摇着船在江里打渔的时候,大人都要教小孩子唱上两嗓子。如今会唱“伊玛堪”的赫哲族人越来越少,你问韩庚,他也不一定会。“伊玛堪”被认定为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传统京剧、皮影等古老艺术一样,需要专门的学习、研究和传承,后继无人将意味着文化的消亡。对于没有文字的赫哲族来说,“伊玛堪”如果消失了,结果就相当惋惜了。

赫哲族的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他们的鱼皮衣技法,制作鱼皮衣是赫哲族独有的技法,鱼皮衣服饰也是这个民族独有的服饰。渔猎民族的耕种技术都不先进,像麻、棉、纱这种材料都只能跟汉族购买,他们自己的衣服和鞋都是用兽皮或者鱼皮制作的。用鱼皮做的衣服防风、保暖、隔湿、快干,穿上它捕鱼最合适不过,逐渐就形成了自己民族独有的传统手艺。
鱼皮制衣工序很复杂,尤其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全部手工完成。首先,新鲜的鱼去掉头、尾巴和鱼鳞,把鱼的脊背两面划开,用木刀将鱼皮鱼肉一铲一铲地剥离,这个过程要非常小心别把鱼皮铲破了,当两面的鱼皮剥至腹部时使劲一撕,整张鱼皮就剥下来了。
湿软的鱼皮要经过一整天的自然烘干,然后撒上玉米面去腥。接下来的过程叫熟鱼皮,用一把没有刃的铡刀反复切割鱼皮,就好像是不断的揉搓让它有韧性,接下来再手工反复揉搓,让它变得像布一样柔软而且不会破,这时候的鱼皮材料就算是准备好了。接下来打版、裁剪和缝制,喜欢什么图样的花纹可以手工绣上去,一件精美的鱼皮衣此时完成,整套工序下来,至少需要好几天时间。

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里收藏了好几套鱼皮衣作品,有兴趣去参观的朋友可以近距离感受一下手工艺人的智慧和手艺精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自12岁就跟着妈妈学习制作鱼皮衣,如今已经80多岁再也做不动了,也希望有后人能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说起文化传承是个略沉重的话题,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随着时代进步我们很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断层。有人说,没有一种文化能够经得起时间流逝而被完整的传承下来,文化消亡、文明遗失是常态。即便如此,还是希望传承守护它的人能多一些,给它多一点光,让这些精彩珍贵的东西存在的时间再久些。
Tips
1.交通:
饶河与同江都是赫哲族人口聚集比较多的城市,每天从哈尔滨出发有一趟去往饶河的火车。去同江的话要先到佳木斯(佳木斯有机场可以直飞)然后转火车前往同江市,每天只有一趟列车,出行之前要计算好时间,自驾有220公里路程,行驶时间2.5小时。
2.景点:
开江节是渔猎民族几千年的习俗,要在江边组织祈福仪式,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每年取圣水、万人喊江、围炉煮茶、同吃开江鱼、头鱼拍卖等活动会持续很多天。
3.美食:
除了开江鱼之外,赫哲族的全鱼宴一定要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