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塞俄比亚帝国(1875-1881)

埃塞俄比亚帝国(1881-1889)

埃塞俄比亚帝国(1897-1914)
旗中间是阿姆哈拉语的字母,发音为[mə]

埃塞俄比亚帝国(1914-1974)
埃塞俄比亚帝国(提格雷尼亚语:ንጉሠ ነገሥት መንግሥቲ ዘ ኢትዮጵያ;阿姆哈拉语:የኢትዮጵያ ንጉሠ ነገሥት መንግሥተ),又称阿比西尼亚帝国,1270年到1974年期间非洲东部的一个国家,是今日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吉兹语:ኢትዮጵያ)共和国的前身。
阿比西尼亚帝国是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浪潮中,与利比里亚并列的仅有的2个保持了独立地位的国家。而利比里亚实际上是由从美国回归的自由黑奴于19世纪中期才建立的新国家,且受到美国保障独立。因此严格来说,阿比西尼亚是唯一经历了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狂潮而依旧屹立不倒的非洲古国。
埃塞俄比亚据说是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的后裔,1897年,在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结束后,战败的意大利被迫承认埃塞俄比亚帝国的独立地位。

意属埃塞俄比亚(1936-1941)
1936年,意大利在墨索里尼的指挥下二次出兵埃塞俄比亚,时任皇帝的海尔·塞拉西流亡英国。直到1941年意大利在东非战场被盟军击败。

埃塞俄比亚军政府(1974-1975)
社会主义埃塞俄比亚临时军政府(阿姆哈拉语:የኅብረተሰብአዊት ኢትዮጵያ ጊዜያዊ ወታደራዊ መንግሥት,罗马化:Gizéyāwi Watādarāwi Mangeśt),通称德尔格(ደርግ,意为“委员会”或“理事会”),是一个于1974年至1987年统治埃塞俄比亚的政权。1974年6月,埃塞俄比亚一些低级军官和警察联合成立武装力量、警察和陆军协调委员会(简称“德尔格”);同年9月,“德尔格”通过推翻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统治取得政权,改名为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后来,又改名为“社会主义埃塞俄比亚临时军政府”,但“德尔格”的称呼仍被广泛使用。

埃塞俄比亚军政府(1975-1987)
在1975年,临时军政府发布文件,宣布永久性地废除君主制并将社会主义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然而,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和他的支持者独揽新政府的大权,遭到国内众多政党的反对,引发埃塞俄比亚内战。1987年,临时军政府主席门格斯图宣布废除临时军政府,并成立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
这一时段的埃塞俄比亚是因为前所未有的饥荒而广为人知,各国为了抒解当地灾情而举办了一个超大型演唱会,并由迈克尔·杰克逊和莱诺·里奇为大会作了一首主题曲《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

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1987-1991)
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阿姆哈拉语:የኢትዮጵያ ሕዝባዊ ዲሞክራሲያዊ ሪፐብሊክ,罗马化:ye-Ītyōṗṗyā Həzbāwī Dīmōkrāsīyāwī Rīpeblīk)是一个存在于1987年-1991年的国家。1987年2月22日,埃塞俄比亚颁布新宪法,定国名为“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并解散原来的社会主义埃塞俄比亚临时军政府。。1990年,受苏东剧变影响,门格斯图政权宣布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埃塞俄比亚工人党也改名为埃塞俄比亚民主团结党并放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1991年5月28日,霍查派领导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武装推翻门格斯图政权,成立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不复存在。

埃塞俄比亚临时政府(1992-1996)
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阿姆哈拉语:የኢትዮጵያ ሽግግር መንግሥት,罗马化:ye-Ītyōṗṗyā Yašegeger Mangeśt)是1991年-1995年埃塞俄比亚的临时政府。1991年5月28日,霍查派领导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武装攻克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推翻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领导的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政权,成立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梅莱斯·泽纳维任临时总统,塔米拉特·莱内任临时总理。1993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亚脱离埃塞俄比亚独立。1995年8月21日,埃塞俄比亚新宪法生效,定国名为“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实行联邦制;同时,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解散,过渡期结束。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1996-2009)
1995年8月,改国名为“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2009至今)
2009年,将国旗中间的徽章改为深蓝色。绿、黄、红三种色彩历史上与科普提克教堂的礼拜仪式息息相关,被供奉成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象征,体现人类自由所崇尚的忠诚、希望、仁慈三种美德。这三种色彩还分别代表埃塞俄比亚的三个地区:提克列(红)、阿姆哈拉(黄)、西奥亚(绿)。现在绿色代表肥沃的土地、温和的气候和丰富的植物资源,还象征对未来的希望;黄色象征和平与博爱,也代表人民建设国家的决心;红色象征人民为保卫祖国随时准备流血牺牲。绿黄红三色组合又是泛非颜色的起源,1957年后为不少新兴非洲国家和地区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