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朝鲜族人口约有183万,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其中吉林省的朝鲜族最多,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和吉林市。还散居在山东省、河北省、广东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地。

历史渊源
我国的朝鲜族是100多年前从朝鲜半岛移居到东北地区之后形成的一个民族。因此,朝鲜族文化同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迁入中国的朝鲜族同兄弟民族一道,用血汗开发和建设了东北大地。不仅如此,朝鲜族还同兄弟民族一起,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用鲜血保卫了中华大地。在三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朝鲜族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1949年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有关条款,1952年在我国最大的朝鲜聚居地吉林省延边成立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从此正式出现了具有新内涵的“朝鲜族”这个崭新的名称,并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朝鲜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登上了新中国的历史舞台。

服饰
朝鲜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称。男子喜穿白色短上衣,斜襟,无纽扣,用长布带打结,外套黑色坎肩,黑白相映,大方、美观。
朝鲜族老年妇女喜欢穿素白色的衣裙,用白绒布包头。冬天,再加穿以毛皮为里,用绸缎面料做成的坎肩。
朝鲜族年轻女子的衣裙,色彩缤纷,鲜艳夺目,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七彩缎”做原料,犹如彩虹披身。朝鲜族向来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用“七彩缎”给儿童做衣服,是希望孩子的未来能更加幸福和美好。
饮食
朝鲜族传统饮食以大米饭为主。在日常饮食中,以蔬菜、野菜、海味及蛋类为主要副食,以辣、甜、酸为特点的泡菜和各种小菜为凉菜。
朝鲜族的“汤文化”堪称一绝,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喜庆节日还是日常生活,都对汤情有独钟。
朝鲜族独具风格的食品是糕饼和冷面。糕的种类很多,有用米和米面做的打糕、片糕、切糕、发糕等。冷面风味主要在于汤,讲究用精牛肉、鸡肉熬汤。朝鲜族有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面的习俗,认为这一天吃冷面能够“长命百岁”,故又称“长寿面”。
朝鲜族男子普遍喜欢饮用用糯米自酿的米酒“马格利”。这种酒分清酒和浊酒,经过过滤的是清酒,否则是浊酒,酒色微黄、味甜。

居住
朝鲜族的房屋建筑大致分为四面斜屋、直角屋、单排屋、双排屋和四合院5种结构的草房或瓦房。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传统四面斜屋。其房屋的构造,多是以木搭架,屋顶四个斜面,用稻草、谷草或瓦覆盖。墙壁多为泥墙,刷白灰。每栋房子一般分为单排3间或4间,或双排6间或8间。

人生礼仪与礼节
朝鲜族一生的礼仪有“百日宴”、“周岁生日宴”等对于婴儿的祝愿性礼仪和冠礼,还有花甲宴、进甲宴、八甲宴、回婚礼等庆贺长寿的礼仪,另外还有别具民族特色的婚礼以及葬礼。
朝鲜族婚俗重视“六礼”:一礼为“纳亲”,是新郎家向新娘家提亲时送的礼物。二礼为“问名”,这是探问姑娘年、月、日的仪式。三礼为“纳吉”,是新郎家向新娘家通知吉日。四礼为“纳币”,是新郎家送青缎、红缎到新娘家。五礼为“请期”,新郎家把选定的结婚日期,以书面的形式送到新娘家征求意见。六礼为“迎亲”,新郎亲迎新娘。经过六礼,便可成亲了。

歌舞
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歌舞之乡”著称于世。朝鲜族民间歌谣内容广泛,包括农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农谣”;从巫俗中发展而成的“神歌”;来自人民大众,由民间艺人加工创作,后来又在流传过程中民族化了的“盘索里”;从20世纪初开始,由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创造,并在口头流传中定性为民谣的“新民谣”。
朝鲜族的传统舞蹈有民俗舞、宫廷舞和僧舞等几种类型。充满生动活泼和欢乐气氛的《农乐舞》、具有独特典雅飘逸之舞姿的《长鼓舞》《扇子舞》等传统歌舞以及《春香传》《阿里郎》等呈现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剧,闻名于国内外。

节日庆典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有元日(阴历正月初一)、上元节(阴历五月十五)、燃灯节(阴历四月初八)、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秋夕(阴历八月十五)等,在每个节日都举行相应的娱乐活动,热闹非凡。
朝鲜族自古就有敬老爱幼的美德。“儿童节”和“老人节”在朝鲜族中是“大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1984年起,定农历八月十五为“老人节”。
语言文字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学术界多倾向其属于阿尔泰语系。朝鲜文创制于公元15世纪中叶,是一种音素字母文字,现有字母40个,其中有21个元音、19个辅音。拼写时以音节为单位,字形叠成方块。
来源: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客户端《会面》
编辑:小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