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令鼓,是一个由马来西亚华人打造出来,具有浓厚中华色彩的文化品牌。1988年,陈再藩和作曲家陈徽祟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令为创意,结合南粤狮鼓和传统书法艺术的特点,创作了二十四节令鼓。

为什么叫二十四节令鼓?
二十四节表达的是什么? 二十四节令鼓是根据中国节气而编成,内容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令为创意。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者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分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陈再藩表示,二十四节令鼓鼓阵的表演充满中华色彩,其中或有农夫春天耕种的动作,或有秋天收割的动作,队形变化繁复,节奏快慢有致。特别的是,二十四节令鼓是没有鼓谱的,全由鼓手发挥想象力创作,所以一直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 那么为什么叫节令鼓,不叫节气鼓呢? 所谓节令,是指节气时令。据了解,二十四节令鼓以击鼓为基础,加上武术、舞蹈和配乐,形成自成一格的艺术。时令包括“月令”和“节令”,是“奉天命而行政事”的天子、帝王按天时变化、节气音讯而发出的顺天时、应地利、适万民的“政令”。 “节气”、“节候”、“年节”好似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指时器”;而“月令”、“年令”、“节令”则有着政事、教化的“风向仪”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节气”与“时令”密不可分、有机相连,缺一不可。

中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就是追求万事万物的运转运作,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自然观、人文观、社会观、科技观、环境观的和谐统一,而非相互排斥。因此,“节令”是古代中国人应时、适节而行政事、生产的人文观、时令观的生动显现。 历法、节气、中气则是由人来制定、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可见,“节气”是为“时令”服务的。总而言之,如果只提节气,而不提节令,世界上就只有流逝的时间,没有人在对的时间里做对的事情。

那么“二十四节气鼓表演”只需要把鼓整齐地摆放在台上,不需要鼓手。正是因为有鼓手在对的节拍上敲奏出对的节奏,才能称之为音乐,才能称之为艺术,才是“二十四节令鼓”。 二十四节令鼓的文化理念 节, 也是一种承传 ,鼓是传统的脉搏 , 擂响擎天的鼓声, 透过传统节日,振兴中华文化是二十四节令鼓的宗旨:
1.发扬中华文化。
2.推广廿四节令鼓的敲击技术。
3. 促进纪律团体的精神。
二十四节令鼓创新的基本条件
1. 观察: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触觉感受、用心领悟。
2. 思考:累积经验,参考中华文化和农耕工作,加以思考,不断追求突破。
3. 向上:永远保持这种欲望,本着求进步和推广民族文化的使命。

总结 二十四节令鼓之所以能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创办人之一的陈徽崇,生前被列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人,就在于廿四节令具有华族文化的特色及其内涵。从鼓的运用、节气的取名,及服饰等,都有这些特征。 然而,廿四节令鼓的表演不同于其他华族文化,如太极拳、舞狮、舞龙等,都有一套要严格遵循的格式,不可逾越,反之,节令鼓却以其随意性见称,舞者可以任意发挥,因此,经20多年的演变,形成今日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局面。 这无可厚非,但须牢记,因为它是马来西亚华人特有的文化,就应具有能反映华人历史记忆及生活面貌的特质。